新闻中心

News center

国内啤酒疲态拯救者—-让新鲜定制成为主流


发布时间:

2016-08-10

  国内啤酒近年显出疲态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,人们对于勾兑啤酒,瓶装就开始有所不满,对准新的消费需求,着力发展产品的个性化、高端化。精酿啤酒用其新鲜纯正,酿造过程趣味无穷,成为啤酒行业的后起新秀,精酿啤酒目前行业标准缺失,掣肘着其快速发展,目前看来,精酿啤酒只是啤酒企业产品升级的一个尝试,未来之路任重而道远。
  百威英博也在今年初宣布将引入鹅岛IPA、312小麦艾尔和Honker艾尔三款精酿。此外,多家国内啤酒龙头企业也在纷纷推出各自的精酿啤酒产品。    
  不仅如此,以精酿为主打的啤酒屋也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仅在北京一地,便有库姆巴特,熊猫精酿等数十家啤酒厂。其中库姆巴特更是在今年之初成功获得融资,并获得众多青年创业家青睐,这也说明了精酿啤酒的价值已经被资本认可。 
  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表示,自2014年以来,啤酒市场连续20多年的增长势头戛然而止,与之相反呈现出疲软态势,因此啤酒企业从之前的跑马圈地,开始将注意力转而投向产品本身,意图通过个性化、高端化满足当下消费者的需求,精酿啤酒也因适应潮流的趋势,受到了各大厂商的青睐。 
  个性化成啤酒趋势 
  据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和全球市场研究机构Kantar Worldpanel发布的报告显示,去年中国面向蓝领阶层的产品消费下滑严重。以消费金额计,啤酒下滑3.6%,其中廉价啤酒消费下滑程度明显高于高端啤酒。而另一份数据则指出,啤酒消费正在由增量阶段转为增质阶段,差异化、低浓度、高品质啤酒成消费升级趋势,而品质升级的主要爆发点可能在生啤及听装化啤酒。 
 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,年轻消费者对于个性化、高端化的品类更感兴趣,而这个群体决定了未来国内啤酒市场的走向。精酿啤酒以其小产能、个性化口感,获得了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。 
  此外,近年来国内啤酒产量已经到达瓶颈期,而进口啤酒又不断挤占市场份额,内忧外患之下,国内啤酒企业不得不谋划产品升级。有数据显示,国内精酿啤酒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能达到50%和30%,大幅超过成熟工业啤酒市场的水平,这也吸引了啤酒企业的注意力,纷纷进军该领域。 
  对此朱丹蓬认为,过去中国啤酒的产品体系呈现梯形结构,即只有塔基和塔腰部分,然而精酿啤酒品类的出现,构成了相对完善和完整的国内啤酒产品金字塔结构,这也意味着中国啤酒行业进入比较完善和完整的产品阶段。 
  行业标准亟待完善 
  据了解,目前中国精酿啤酒的市场份额不足1%,而去年,美国精酿啤酒市场份额已高达12.2%,有业内预测,今年中国精酿啤酒的市场估计容量有望达到2%-3%,成长空间可期。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精酿啤酒还处于飞速发展期,国内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成熟的行业标准和监管条例。根据美国酿酒协会的定义,精酿啤酒需要满足以下条件,首先,年产量不能超过600万桶(约70.2吨);其次,非精酿酿造者或公司机构的占比不能超过25%;最后,大部分啤酒的风味都必须从传统或者创新的原料与发酵工艺中获得。从上述条件来看,精酿啤酒无疑应是小而美的,这也引发了业内对于大品牌引入精酿啤酒的质疑,因为产能高,所以极易超过精酿啤酒的产能限高。 
  朱丹蓬进一步指出,精酿啤酒对原料和工艺都有着较高的要求,但最关键的是时间成本。但以目前国内情况来看,有些可能是10天,有些可能达到20天,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,精酿啤酒在国内很难精确界定。 
  因此,也有业内人士表示,精酿啤酒应尽快建立统一的行业规范和准则,避免因行业过速发展、精酿概念过度使用,而使精啤这一品类被“玩坏”。